首页 > 网游 > 正文

地名的由来_地名的演变_天天快播报

2023-04-03 11:05:01来源:互联网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地名的由来_地名的简史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地名的由来(地名简史)


(资料图片)

原创牛如辰

它是一种语言的专有名词,由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通名词组成。专有名词不再指当时的感官体验对象,像指示词。而是对许多不同的体验对象赋予同一个词,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即认为这些不同的体验对象具有某种“同一性”。例如,专有名词“黄河”的意思是这条河每分每秒都在流动。人们用同一个“黄河”来命名这个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东西。更有甚者,黄河几经改道,人们仍称之为“黄河”。因此,专有名词的使用,表明人们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感官经验,因为人们对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遇到的经验对象都赋予了相同的名称,认为它们“相同”。也就是说,人们已经开始与经验材料建立某种“联系”。[1]这说明专有名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地名的由来

在非常古老的语言中,很少有专有名词。比如澳洲、非洲、美洲的土著民族的古代语言中就很少有专有名词。在这些古代语言中,常见的修饰短语起到了专有名词的作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变得越来越固定。比如《白山》《鱼被抓过的地方》《水在咆哮的地方》等等。现在西伯利亚北部和加拿大北部的一些民族经常使用这种修饰短语作为地名。因为适合表达特定地理事物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数量有限,所以这类短语独立成为专有名词。于是就产生了命名的过程,也就是普通名词变成地名的过程。(B . A . Ruqikovich著《普通地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

蒙昧时代,初民无知,不在乎名,所以老子说“万物之初,名为万物之母。”这片土地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知识的逐渐萌芽,社会尊重的加深,以及对地貌和形态特征的逐渐认可。这个默默的符号,留在心里,可以说是成名的胚胎。后来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发达。他们觉得仅仅根据地貌特征来记忆某个地方是不够的,需要设立一个明显的符号来赋予某个地方,于是这个名字就诞生了。

子曰:“人若赐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明”这个名字就是“明”的意思,用来区分某个地方,确定不同地区的界限。《说文》:“名,自称者,自口至夕,夕亦鬼,鬼不相见,故名自口。”本来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知道对方的形体和声音就够了,但如果晚上相遇,从对面看不清楚,就需要“用嘴说出自己的名字”,说出一个符号作为自己的标记,因此得名,从“口”到“夕”,知道。

地名出现之初,没有专名,也没有通用名,也就是当时没有出现通用名。随着活动的扩大,专名越来越多,代表地名类别的词语(即通用名)的出现成为必要。这也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地名发展演变的必然步骤。通用名一开始就不稳定,也就是说当时有的地名有通用名,有的没有;有时人们用通用名,而有些人不习惯;这里的居民用通用名,那里的居民还没用过。也就是说,通用名的产生有通用名和学名的混合阶段。

甲骨文中的地名处于通名和属名的混合阶段。比如《甲骨文续》中有153片记载为“钓鱼”,903版殷墟课本a中记载为“钓鱼水”,再比如很多碑铭中的“唐”,108片的“丙”中记载为“唐义”。而且甲骨文的地名多为单名。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龚宇》中记载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在商代,“岳”仅指今天的霍山,而非泛指。

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汉字的能指表示指称的性质。早期的地名使用汉字,很多单字地名既有专名又有通用名。早期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城名、水名、山名。从造字的角度来说,一个汉字就包含了这三类地名。比如市部(右边有“夷”部)可以指古代国家的名称,如提、兴、古城名、云,古代地名皮、云;水,如桓、河;部,如岳、宋等。其中,“太”、“北”为专名,“夷”、“夷”为俗名。“桓”字,“水”(居旁)是通称,“艮”是专名。“宋”、“山”是通称,“高”是专名。这些古代地名不仅有文字命名的,也有造字命名的。这些名称大多位于武陵以北、长城以南,以黄河中下游最为常见。这种对地名的造字命名,可以说是汉字独有的。这也说明在汉字发展的一定阶段,我们已经注意到用文字来表示地名的类别。

二。地名的演变

地名一旦产生,就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稳定性是相对的。许多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甚至出现“新陈代谢”的现象:旧的地名死亡或被取消,新的地名不自觉地被调出或有意识地被创造出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名的起源和演变是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只要有了地名,地名的演变也就随之而来。因为地名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和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地理不因人事的变迁而改变。虽然夏青尚奇,福琴汉兴,但山川不变。但地名不同,往往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新土地的发现,新地区的开垦,甚至民族的迁徙,军事的征服,疆域的变更,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演变,革命运动的成功,社会性质的改变,科学的繁荣,经济的发展等等。,会直接涉及地名,使得旧地名消失,新地名诞生。这样的例子多如恒河沙数。地名有几种演变方式:

(1)双音节地名

秦汉以后,中国的单音节地名基本消失,大部分演变为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大多数单名后面都是通用名,如杞县、鄢县、巨岭、鄢市、汝水、湘乡、泗水等。,它基本上添加了通用名称。这一时期是我国语言演变的重要时刻,其特点是双音词逐渐发展,双音化倾向,单字地名逐渐消失。所以主要是由于人们认识的加深,表达方式有待细化。另外,汉语的语言系统不能再复杂了,这样的话,如果语言还是单音节的话,同音字的数量势必会大大增加,同音字和谐音的出现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利用双音词和复音词这种区分同音字的有效手段,创造出无数的复音词,使汉语更加精确。双音节地名取代单音节地名是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结果,可以有效避免大量重名,使地名具有广泛的排他性。同时,语言复音词的发展促进了地名的发展和完善。

先秦时期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只有2000多个,只占现代汉语词汇的极少数。(文改85.1)中国地名也是如此。我们统计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一册《商代中央区图》中的131个地名,其中单音节101个,双音节24个,三音节6个。《西周中央区图》 *** 有地名200个,其中单音节地名139个,双音节地名51个,三音节地名10个。到了汉代,双音节地名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例如,第二卷《李思不图》中有296个地名,其中没有单音节地名,230个双音节地名,56个三音节地名,2个四音节地名和8个五音节地名。我们还统计了1974年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省地图集》中的河南地名,共有697个地名,其中双音节501个,三音节188个,四音节以上8个。以上统计足以说明现代汉语地名双音化的趋势。

汉语地名的双音化与汉语的发展密切相关,双音化是汉语节奏的主要现象。双音化的内在规律是“单吸引,双排斥”。“单独吸引”是指两个音节倾向于连写,两个词类相同的单音节“吸引”成一个词,如“人”(姓名)、“报”(动词);“双重拒绝”是指两组双音节词倾向于分开,如“try”和“try/try”倾向于分开写。[2]一个双音节和一个单音节之间的“双单关系”。一般来说,双音节吸引单音节。例如,“葡萄干”和“涮羊肉”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时候双单关系的特点就是“吸一丢一”。比如“电气化”缩写为“电气化”,“机场”缩写为“机场”。先两个音节吸收一个音节,再从原来的两个音节中排除一个音节,成为两个音节的新组合。吸收了第三个音节之后,就变得不稳定了。丢了一个音节,然后进入两个音节的稳定状态。[3]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地名中,如市县地名。人往往有两个音节,比如“通县”。音节为三时,往往省略下面的通用名,如“北京(市)”和“大兴(县)”。

(2)专名和通用名之间的转换。

地名出现后,除了专名的演变,通名的演变是地名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时期内,专名演变成了通用名。此时通名制度还不完善,为适应地名发展的需要,一些专名转化为通名。比如商朝的“河”是指现在的黄河,“河”是指现在的长江。在《史记》中,“江”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名称,它不再是长江的专属。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37年10月前往钱塘,已近浙江。“河”作为专名,此时开始称为“黄河”,如《汉书·高辉高厚文贡献序》:“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峻山。”西汉战国政策中也有“泰山在南,琅琊在东,清河在西,渤海在北”的说法。这时,“他”就成了一个普通的名字。据东汉《子胥赋》注:“南方无河,冀州之水皆谓之河。诗词赋传方言耳。”说明东汉北方方言用“和”作为水流的通称是非常普遍的。

在另一个时期,一些旧的通用名产生了新的含义。这是为了适应地名的发展。比如“态”的本义是“水中可居”。春秋时期假设天下分若干州,体现了进步的大一统思想,但不是行政区划制度。梁武帝元丰五年(前106年),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地区,并采用龚宇、周立纸坊两地的州名,称为“十三州(监区)”。直到东汉,“周”才正式成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通称。如国、城、道与军、狱、路、城、堡、关、镇等。那些出现在后世的朝代,都是因为时代而产生的。其中一些在过去时已经过时,而另一些则有了新的含义,并被转化为新的通用名称。[4]

地名发展的另一个时期是一些常用名称的名词化。这是为了完善地名体系,使通用名系列“分工”合理。在原始地名后添加一个新的常用名(尽管该地名已经有一个常用名)。这样,地名的结构组合又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地名结构(专名+通用名)变成了新的结构(专名),即原来的通用名变成了专名的一部分。如“浙江省”,其中“江”是专名的一部分;“石家庄市”,其中“庄”已经是专名的一部分;“杭州”,其中“周”已经是专名的一部分。

(3)地名的细化

地名的细化有很多原因,包括政治需要、心理好恶、风俗习惯、时代变迁、崇拜禁忌等等。地名的雅化方式以谐音为主。以北京胡同的名字为例,

一个是有“尾巴”的巷子;羊尾胡同改为羊尾胡同,苟伟胡同改为高一博胡同;

二是有“肉”的胡同:驴胡同改为李璐胡同,羊肉胡同改为杨怡胡同;

三是有“毛”、“皮”、“猪”的胡同:何苗苗胡同改为杨卯胡同,母猪胡同改为梅竹胡同;

四是“虫、鸟、鸡、鱼”的胡同:赵佶胡同改为赵佶胡同,托卡格胡同改为谢赫胡同。

其次,对有人名的胡同进行了更改:张兔子胡同改为长兔子胡同,王寡妇胡同改为胡同,与服饰、器物相关的胡同名再次更改:裤子胡同改为库丝胡同(又称裤子胡同),胡同改为胡同等。[5]

(4)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本地化。

地名从一种民族语言转换成另一种民族语言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它表现为少数民族语言地名的本土化和汉语地名的民族化,前者是主要演变趋势。以满语地名的汉化为例。东北的很多山、河、湖、村都是以满语命名的。但随着满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满语逐渐被汉语取代,满语地名也随之演变。大多是借音改成了中文地名,过分追求汉字的意美,往往取近音而不取谐音。汉字往往牵强附会,添油加醋,从而失去了满语地名的本义。如宁安县(今安宁市),原名宁古塔,满语发音为宁古塔,意为“六居”。现在改成了“宁安”,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双阳县(今双阳市),原名苏沃岩,满语发音为苏瓦岩,意为“黄”。现在改成了双阳,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另一种形式是一些满语地名通过借音改成汉语后,由于人们不理解其本义,去掉了一些汉字,从而失去了满语地名的本义。比如吉林,吉林乌拉的旧称,满语发音为Girin(沿)ula(河),意为“沿河”。现在简称吉林,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思。依兰原名依兰哈拉,满语发音为ilan Hala,意为“三姓”。现在简称宜兰,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另一种形式是,一些满语地名在历史上随着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而几经变更,最后演变成汉语地名。比如桦川县万里城,是辽代五国之一,也叫伊勒图,满语发音是伊勒图,意思是“明显”。在明代,它被称为伏卫,“伏”的意思是“树木繁殖”。在清朝,万里被称为春和万来之城,满语意为“鬼城”。现在被称为万里城,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还有少数满语地名,采用半借音半取意的方式改成了汉语,如桑吉延(白)哈达(峰、崖),改成了上涧崖,其中上涧为借音,崖取意。[6]

三、影响地名演变的主要因素和规律

影响地名演变的主要原因如下:

(1)由于政治需要

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往往一上台就开始调整行政区划,更改地名。比如隋统一全国后,在制定其他政策的同时,也制定了调整行政区划的政策,即“存为闲,以小制大”。导致地名大改,仅河北就有30多个县名被改、重设。再比如王莽上台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量加郡,至少加了22郡,616郡。县的更名更是惊人。据《汉书·地理》所载统计,县国130个,更名75个,占73%;县、道、侯郭一千五百八十七个,改名七百三十个,占46%。[7]

(2)因为同名

实行县制以来,历代都有同名的县。因为同名,会造成混淆。比如唐朝有19个县重名,明朝有38个县重名,民国有110多个县重名,所以历代都有改名。比如唐朝的同名郡县之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唐太宗时代,一般用“一变一存”来解决。比如贞观元年,岭南德州改贵州,河北德州得救。根据内政部2003年1月公布的“重复县名及保留和废除原因一览表”,主管机关更容易添加相同的县名。根据1935年8月的有关统计,没有县名重复的情况。解放初期,改了十多个同名县。

(3)因为忌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地位和权力高于一切。为了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仅与当时皇帝同名同字的地名,连皇帝的祖先,甚至皇后、皇太子都要改。这叫忌讳。因为忌讳,历代都有改名,如湖北咸宁县,本名永乐县。宋景德四年,宋太祖永安陵避讳,改称咸宁县。再比如一个叫野猪沟的地方。以前没人住的时候,野猪经常光顾,得了这个名字。后建的村庄忌讳原来的名字,改叫野竹沟。

(4)因行政区域变更

中国自周秦以来,区划设置时有变动,导致行政区域地名的变化。过去有现在的政治划分时,地名就变,现在有现在的政治划分时,地名就恢复。比如辽东、辽西诞生于先秦时期,1907年统称为奉天,1929年改为辽宁省,1949年分为辽东、辽西,1954年又统称为辽宁。再比如我们国家的乡一级建制,全国范围内由公社改为公社。文革后恢复乡建制,使公社名称大规模改为乡。又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实行市改县、市管县的体制,仅1988年就新建了53个市,使县名成为市名。

(5)不健康的意思。

不健康的含义包括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名称,侮辱劳动人民、没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名称。中国成立后,人民 *** 发布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改变这些具有不健康含义的名称,其中包括50多个县级以上的名称。如迪化改为乌鲁木齐,贵穗改为呼和浩特等。

(6)简化。

这是一支简单的笔;这是一个简单的词。简笔画是笔画少的字,而不是笔画多的字。比如浙江浦江县的汤和写成岳塘,大元写成大元,中宇写成中宇。笔多为地方方言中的谐音字,如元与元、钟与钟,读音相同,所以流行。建国后,中国简化了县级较晦涩难读的地名。其中,陕西省有14个县级以上地名,如阔县更名为周至县,户县更名为户县。这种变化便于阅读,根据语音相似的原则进行简化。减法就是减去一两个字,比如梧桐树下,梧桐树简化为梧桐树,马鞍山简化为山,大庄河简化为庄河,六道河子简化为六和殿。这种简化大多是因为称呼的方便造成的。

从语音角度看,地名的演变形式可分为谐音、谐音和屈折音。

(1)谐音:如清远因重名,1928年改称清远。虽然声音没变,但形式和意义都变了。租佃改为宽甸,开元改为开元就是这种情况。

(2)谐音:地名的谐音形式很多。一种是因为年代,因为不实传言和谐音改名。比如,在浙江杭州鼓楼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明朝嘉靖年间,巷子里的居民“多学骑射”。有一年,省里举行武术考试。这巷子里十个人考中了,十个吴奎获奖。人们把这条胡同的名字叫做“十五奎胡同”作为一种荣誉。后人因不明原意,误传为《十五奎香》。一个是因为优雅而谐音。比如北京的裤裆胡同改名为苦藏胡同,柴柴胡同改名为比才胡同。谐音改名不仅可以选择新的含义,而且容易传播。

(3)变调:其中变调和变义比较常见,如宁远到兴城、襄平到辽阳、迪化到乌鲁木齐等。这类地名的音、形、义都完全变了(含义不变),完全焕然一新。改音不改义的现象,一般是对简称或重名进行处理的结果。比如凤凰县改名凤城县(今凤城市),马鞍山改名鞍山,六道河子改名六合。改了之后,意思变化不大。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